品真理的味道 悟信仰之力量
“一位老爷爷用他的手机将展厅里的内容一一拍摄下来,他说要将这些珍贵的史料影像带回去给孙子看,让孩子知道‘我们党的信仰之源是什么’。”在复旦大学《共产党宣言》展示馆担任讲解员3年多来,“星火”党员志愿服务队副队长陈婉金总是会被这样的画面深深触动。
“一位老爷爷用他的手机将展厅里的内容一一拍摄下来,他说要将这些珍贵的史料影像带回去给孙子看,让孩子知道‘我们党的信仰之源是什么’。”在复旦大学《共产党宣言》展示馆担任讲解员3年多来,“星火”党员志愿服务队副队长陈婉金总是会被这样的画面深深触动。
这个秋日,位于国福路51号的复旦大学《共产党宣言》展示馆迎来一批批朝气蓬勃的新生——参访陈望道旧居,聆听老校长的故事,已成为复旦学子的“必修课”。还有学子走进这里,从“听故事的人”成长为“讲故事的人”,他们传播“真理之甘”。
文脉赓续,弦歌不辍。今天的《校馆弦歌》系列报道,我们一起走进复旦大学《共产党宣言》展示馆。这里不仅是复旦人的精神灯塔,更是一代代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、厚植家国情怀、汲取奋进力量的重要阵地。
文脉赓续,弦歌不辍。今天的《校馆弦歌》系列报道,我们一起走进复旦大学《共产党宣言》展示馆。这里不仅是复旦人的精神灯塔,更是一代代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、厚植家国情怀、汲取奋进力量的重要阵地。
每天晚上八点半,“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播送完了”之后,就是雄壮的《国际歌》……
在交大西迁博物馆感悟西迁精神,在复旦大学《共产党宣言》展示馆追寻真理之光,在哈军工纪念馆感受科技报国之志……大学“场馆里的思政课”让红色基因浸润青年学子心灵,激发奋进力量。
为持续推动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的创新表达,中共一大纪念馆所属“一大文创”携手朵云轩联名推出木版水印《共产党宣言》(第一页)限量版画,以国家级非遗技艺再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真理光芒。
大学是知识的殿堂,文化的沃土。大学里的博物馆、校史馆、图书馆、老建筑,见证过往,召唤未来。这些看似静态的空间,是流动的精神血脉,浓缩着校史国史,记录着时代变迁,蕴含其中的家国情怀、人文理念、科学精神,为学子们锚定了青春航向。文脉赓续,弦歌不辍。现在正值开学季,
从中共一大会址到《共产党宣言》情境教学馆,学员们边看边悟、边听边思;在陈云纪念馆,“深化政治整训、强固忠诚品格、培树清廉家风”主题党日活动如火如荼……9月上旬,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某大队筹划开展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,学员们在实地、实景、实物中探寻信仰之源,进一步强固
民族精神: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。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,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。中华民族精神生长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进步的历程中,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性格特质和意志本色,是中华民族之魂,是中华民族生命力、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
立德树人,启智润心。高校承担着引导青年一代学子坚定报国信念、树立文化自信、涵养优秀人格的重要使命。大学里的博物馆、校史馆、老建筑,承载厚重的校史,蕴含人文的光辉,也如同一个个精神航标,为一届届新生锚定青春的航向。
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著作《共产党宣言》(以下简称《宣言》)自1848年在伦敦问世后,在欧美及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1899年初,《宣言》的片断文字开始传入中国。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,《宣言》在我国已经出版了六个完整的汉文译本,其中由我的父亲华岗